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認識新店市文化藝術及歷史 參加成長研習內容豐富 文化志工一日記


文/志工龍珍珠
踏著輕快的步履,愉悅地走入三級古蹟太平宮,參加今天的文化志工訓練活動。做為太平宮的老鄰居,平常只到這裡上香參拜,倒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文化活動呢!

上午的課程是「唐詩新唱」,第一階段是由柳松柏老師先發,指導我們經由讀、吟、唱的歷程,體會一首詩的情意;而後由趙雪芹老師接棒,指導大家基本身段,把詩的情意「演」出來。兩位老師是「夫曲婦唱」的賢伉儷,秉持著唐詩普遍化並同時保有古典聲情之美的理念,並肩投注「唐詩新唱」領域已有二十年時光,這樣的理想與堅持令人肅然起敬。

柳老師擅長各項樂器,又具備深刻的聲樂體悟,曾執電影導演筒,因此對詩情的見解豐富而獨到,譜作唐詩新曲超過百首,為「唐詩新唱」耕耘出一片豐富的園地。柳老師先說明傳統學院唱詩「套曲式」與「唐詩新唱」各具曲式的不同,不同的觀念即造成唱詩者情意表現不一,而「唐詩新唱」的每一首詩的曲意表現是各自獨立的,因而詩篇不會混淆,詩情表現也更加豐沛。柳老師用簡單的「ㄚ、一、ㄨ、ㄝ、ㄛ」五個讀音觀念,為大家建立正確的口型,進而在唱詩時能發出準確的字音,使情感的呈現更為動人。雖然今天只學唱兩首詩〈錦瑟〉和〈秋月思〉,但是已經可以初步體會,唱詩不是只有單純配音樂開口唱,而是可以用一些發音技巧充分表現詩歌的情韻。

趙老師溫婉秀麗,一出場就像畫中走出來的古典美女。趙老師強調,時下的流行舞蹈動感有餘,優雅卻嫌不足:唐詩的抒情是多樣的,配合優雅的肢體動作,可以將一首詩的喜怒哀樂更為深刻清楚地表達。趙老師從基本動作開始示範教學:疊腳、蘭花指、觀音指、指向他人、自己。平日忙於工作家務,習慣了粗手大腳,今天要踮起腳尖、捏著蘭花指,想像自己姿態萬千、款款動人…,其實身體僵硬、手腳全然不聽擺佈了。幸虧趙老師耐心再三示範、提示動作要領,讓大家也能擺出幾分「優雅」的氣質。接著就是把將上一節課學唱的〈錦瑟〉和〈秋月思〉二首詩配上身段,唱作中,整首詩竟然「立體」起來了,情意的抒展更為深刻感人,彷彿詩中人物就活在眼前,又似乎自己已經化身為盼著夫君歸來的擣衣婦。至此,深深體會歌與舞的渲染力,也更欽佩柳老師、趙老師的苦心與「唐詩新唱」的人文價值了。

「唱唱跳跳」的上午讓大家的互動更活潑熱絡了,其實左顧右看,都是我們新店一帶眼熟的「厝邊」,藉著文化志工的訓練讓彼此更熟稔了。「在地人」的地利與人和,讓下午的「新店導覽」課程進行更是順利而愜意。尤其是一向關懷文化推動的吳惠蘭代表,除了贊助這項活動,也撥冗和我們一起參與了下午的課程,這樣的誠懇與熱情是最教人感動的。

指導大家導覽技巧的講師是陳小燕老師,她對新店的風土文物典故瞭若指掌,信手拈來就是一段精彩的人文故事。課堂上的圖文資料說明了碧潭周圍的古蹟及由來,課堂外的實地踏查更加深了對所居環境的認同與驕傲。

我們的路徑就從太平宮出發:這座供奉著漳州人的守護神「開漳聖王」的廟宇,曾經是先民心靈信仰的寄託,安慰了多少離鄉背井的遊子,而今仍為著文化藝術的教育推廣貢獻力量;向上走到空軍公墓,高聳矗立的方尖碑與日據時代神社所建的「鳥居」相互見證歷史的更替;繞道涵碧路,走到供奉肉身菩薩──清嚴上人的海藏寺,山門墨寶「不愁無廟,只愁無道」提醒我們但求心靈充實,不作外在虛飾,而廟中簡約簡樸的擺設正是這句話的最佳示範。移步到吊橋頭,一塊「釣叟碑」鑴刻詩句傾訴著因政權變動而飽嘗「少小離家老大回」之苦的遊子對鄉土深深的懷念。走上已有七十二年歷史的碧橋,全台最大的吊橋造型已是新店最著名的地標;河岸山壁延伸,有「小赤壁」的美稱。微風徐來,波上遊船盪漾,天然的山川之美,加上碧橋、碧潭橋(北二高拱橋)、碧潭大橋並列橫跨河面,構成新店溪上獨特景觀。

過了吊橋,漫步來到奉祀盤古大帝的開天宮。此處之所以奉祀盤古大帝,起因於乾隆時期為了鑿石穿山建築「石腔引水圳道」,險要的地形使得施工倍加艱辛,所以祈求盤古大帝神力庇佑。我們進入深達地下四層樓高的圳道,壁上一道一道的鑿痕,刻畫出先民手持簡陋工具、耗費了十六年的歲月完成了這個重要的引水道的景象,正是這個引水道造就了當時的大坪林進入水田耕作時代,地方得以富庶繁榮。遠眺水面,那悠悠泛舟而來的,正是擺渡人長竿輕點,在碧水藍天之間來來回回戴送乘客呢!

一天的課程就在開天宮劃下圓滿的句點。循著原路回到起點,驚覺那是多麼可貴的起點。美麗的風光引來人潮,人潮終究散去,唯獨濃烈的鄉土情懷令人眷戀徘徊。歲月雖逝,文化的情感卻是源遠流長、日久彌新,一日的志工訓練,對這塊日常所居的土地認識更深了,也觸發了文化歷史的使命感。居住在新店,深深體會住在新店碧潭畔是多麼大的福分啊!如果希望讓更多人分享這些福分,那麼怎能不更瞭解她、更關懷她呢?志工訓練課程雖然結束了,文化的使命才剛刪開始,就從這個美麗的起點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發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