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深坑老街造街秘辛(一)


            /林旺
    當有人問我何為造街,為什麼要造街呢?我說:造街是推動商業熱絡、提供就業機會、把原本死寂的老街,重新設計、包裝,給予發展的活力。我在日本跟隨佐藤教授規劃造街時,我們到了群馬縣的鄉村山邊聚落,人口很少,在神社前有一條街道,約三百米。平時看不到人影,只有一、兩家雜貨店和拉麵店,其景象有如民國八十年之前深坑老街的街景,我看到那老街和老舊神社,心裡難免發慌,但是,我主要是負責新神社的雕刻工作,有一部分學生則負責當地祭祀文化的田野採訪,還有當地美食和遊客記念品的設計,有一些人負責組合當地店面居民,教他們以美食文化等事業吸引外來觀光客,從店面改造到導覽人員培訓,當地居民為了美好的未來,都熱烈的配合造街,過了兩、三年,神社也改建完成,造街商店也80%都以當地特產搭配文化解說吸引來許多觀光客,在完成典禮時,觀光客莫不為了看到其馬隧武士遊行而爆滿,佐藤教授師生們也慶祝造街圓滿成功。
深坑老街美食主角的尋覓        
    為了找到老街再造適當的主角,83年時我拜訪深坑街唯一的麵攤老闆王水成先生,問他哪一種賣的最好、哪一個美食最受歡迎?他說是:豬頭骨肉最好賣,但是,我考慮的結果是豬頭骨肉數量少不足以任主角,後來聽王水成說他的紅燒豆腐、豆腐海鮮羹等產品也很受歡迎,而且又有故事性和文化解說之深度感,所以當時我就決定以豆腐當造街之美食主角,但是主角選定了之後,命名更為重要,名字越簡單越容易朗朗上口,若用紅燒豆腐或其他名字,容易有雜亂不易記的憂慮,後來思考造街之地方性更重要,因為當遊客要出門時,一定會先想到:今天要去哪裡玩?若在豆腐前面加上深坑兩字,就有方向感了,所以就定名為「深坑豆腐」這個名稱定調之後,以後所有媒體來採訪時,都必須強調之,統一說法之後才可加強宣傳效果,「深坑豆腐」有地方性,也有美食想像力與文化性,料理變化大,此名真好。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收集深坑豆腐從清代之後各時期的文化發展,提供給報紙、電視報導,盡量提高其知名度,我自己也編撰了一本深坑老街導覽手冊,每逢假日就從大樹下帶隊導覽老街各店面的歷史、文化、造型等有趣的人事物,拉近遊客和老街的距離,造街也要了解遊客的人性面,以後我們會找許多案子來比較,其營造的方法和成功與否。

(此系列專欄為本刊免費提供深坑文史工作室林旺先生回顧深坑造街史,版權及內容皆屬林旺先生,本刊僅提供版面,由於內容為主觀性回顧,本刊不負內容正確性及相關法律責任,也歡迎其他文史工作者投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