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深坑老街造街史(二)

   /林旺
在拜訪了王水成之後,就決定用深坑豆腐作為造街的主角,為了達到給媒體宣傳的效果,我開始田野調查豆腐在深坑發展的文史,記錄了許多豆腐的文章、提供給媒體報導,漸漸增加深坑老街的遊客。
清朝時期深坑因為水質特優,出產美女和豆腐,有高姓、陳姓和林姓等5-6家豆腐廠,都是小規模家庭式經營。到了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在深坑設深坑廳,管轄景美、木柵、石碇、坪林、烏來和新店等地,深坑變成文山區的商業中心,豆腐的生產自然增加,而且日本人引入以石膏來調豆腐,做出來成品更白、更有賣相,又不易出水,所以許多豆腐廠也從用塩滷調製豆腐改成石膏,只有老街內的陳家未改變。後來因為日本政府想從深坑沿淡蘭古道開拓北宜公路,被當地仕紳反對,改從新店入山開路,也因為萬華至新店鐵路開通,深坑失勢,商業一落千丈,深坑廳也遷走,豆腐廠也紛紛外移,只有陳家豆腐廠留在深坑,一直以原來的技術製作。但是深坑老街在失去淡蘭古道被北宜公路取代,繁華去盡,原本的商店街變成住家,豆腐廠生意也變得很差。
民國42年,王水成在廟口經營麵攤,他看到陳家豆腐廠生意很差,就跟阿婆說:「我一天負責幫妳賣出三板豆腐以上」。王水成和王嘉義原本是台灣料理、辦桌的師傅,他以台菜的手藝料理出多樣美味的豆腐,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歡。在民國40多年,台北青年男女流行登山,鄰近二格山、筆架山的登山客都會到深坑老街吃麵,王水成順利推出豆腐料理,登山客經口耳相傳都會點豆腐來吃,而且口味有特殊的煙燻味,容易留下深刻印象。說到煙燻味,我特別採訪陳家豆腐廠,原來他的磚造灶爐和大又深的圓鍋所煮的豆漿,因慢火細熬而產生煙燻味;因為它火候有夠透,燉出的味道不像現代的作法是「磨好豆漿先過濾再煮,其香濃度就不太夠」。深坑豆腐有今天的名氣應該歸功王水成先生40年如一日的手藝和推動,因王水成先生40年來的努力而有了名氣,我因此推崇他為深坑豆腐之父。深坑豆腐前期的名氣有意外的一個傳說:深坑國小曾在民國55年請了一位叫做林堆林的師傅幫他們辦了整桌的豆腐料理餐而出名。
深坑的造街進入了中期,我帶民視採訪深坑豆腐廠、文史古蹟與豆腐美食,遊客日漸增加,就有了許多店家紛紛開店。此時有中小企業處處長黎昌意招待美國中小企業長官到六嬸婆那吃料理,高振隆先生邀請我拿雕刻作品到店中展示,解說深坑老街文化歷史給美國客人知道,處長聽了我的解說後很感動,就說他會撥款120萬元聘請元大顧問公司來幫我造街,之後我們成立深坑老街商店會,下期再解說。
(此系列專欄為本刊免費提供深坑文史工作室林旺先生回顧深坑造街史,版權及內容皆屬林旺先生,本刊僅提供版面,由於內容為主觀性回顧,本刊不負內容正確性及相關法律責任,也歡迎其他文史工作者投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