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張金忠收藏製茶骨董 見證製茶歷史與文化


比張金忠賢伉儷還巨大的竹篩,作為人工萎凋茶葉時用。

 【記者蕭惠月石碇報導】位於北宜路五段,舊名十股寮為石碇農會產銷班班員張金忠的住家兼製茶間,張金忠家中收藏著許多當年的製茶骨董,可見證製茶的歷史。
敦厚的張金忠特地搬出民國50年的烘茶骨董,還以手電筒照出製茶間的水泥圓形凹槽,是當年烘茶的設備,底下點上炭火,用以烘茶,不像近年來全以機器設備代勞。他表示這個烘茶骨董,過去在石碇文化茶節亦曾經展示過,是見證製茶歷史的最佳寫照。
再看看這一個幾乎比人還大的竹篩子,要放在鐵架上,由兩人一前一後翻動茶葉,讓茶葉萎凋,這是人工式的萎凋。張金忠所收藏的製茶骨董不少,或許將來可開放參觀,或進行茶園體驗分享,讓更多人得以親眼目睹這些骨董級的製茶工具。
張金忠為石碇區農會唯一一班的茶葉產銷班班員,當年為了不讓茶葉技術沒落,自己與其他製茶同好加入產銷班,固定兩個月開會一次,這一路走來已經第4年了。
年輕族出外謀生  製茶業面臨斷層
如今,年近65歲的他,與妻子守著不到一甲的茶園,種植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由於4個孩子因工作居住在外,但遇有放假總會返家幫忙製茶,只是孩子各有各的事業發展,如今面臨斷層與傳承永續的問題。
沿著北宜路4段到5段有為數不少的茶農,皆以製茶為其事業,以小格頭為例,茶農年齡層分布在60-40歲,對於新生代40歲以下的茶農,屈指可數只有葉文鵬與周天來二位。
張金忠提到他的包種茶,無論擺放時間多久,泡出的茶湯都會成青黃色,這也是他最引以自豪,畢竟是製茶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製茶口碑不在話下。
茶農可說是靠天吃飯的行業,但除此之外,一顆堅持的心,想要做好茶的心,可以在樸實的張金忠賢伉儷身上發現到。
另外還有更巨大的巨無霸型竹篩,現在已很難看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