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極端氣候需新思維抗旱防災 吳輝龍提倡動態平衡水土保持


前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長吳輝龍
52日接受台北水源局之邀,針對
「極端氣候之水土保持」專題演講。

【記者謝如珍新店報導】前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長吳輝龍52日接受經濟部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之邀,針對「極端氣候之水土保持」專題演講,他強調,今日的水土保持需有「動態平衡」的思維,意即體認災害為複合型,打破人定勝天的迷思,擴大全民參與,共同做好防災優先的策略規劃;而眾多天災中,乾旱最可怕,因此也呼籲人人都要珍視水資源永續。

土石流已常態化  避災管理要實際
吳輝龍表示,現今除了要體認天然災害的頻率增加,且規模強度也較以往為劇,還要有針對複合型土砂災害的長期「避災」觀念及實踐。
台灣為全球天然災害風險相對較高的國家,有地震、颱風、洪水、乾旱等;每年颱風平均3.5次,颱洪災害損失平均每年170億元,而由於氣候變遷,2000年後極端強降雨颱風發生頻率由21次,增加為1年至少發生1次,其中以2009年莫拉克風災為最,當時由於小林村所在地同時發生淹水、淺層崩塌、土石流、深層滑崩、堰塞湖形成及潰決等的複合型土砂災害,造成滅村悲劇。
台北水源區內使用生態工法保育水源,
坪林區虎寮潭運用階梯式固床工工法,
就地取材,減緩溪流刷深。

吳輝龍指出,以1920年發生的日本關東大地震為例,40年後潛勢崩塌地才由2,000處回復至地震前的233處,而據專家預測,921大地震後數10年內,其所引發的土石流威脅將是每年台灣人都須面對且克服的問題,如何將此實際狀況納入考量,以「保育、安全、生態、永續」的「動態平衡」思維來治山防災,是專業人員及政策制定者的一大挑戰。

工程減量養護優先  結合社區節能減碳
吳輝龍說,水土保持的核心價值在於促進水、土、林、動物及人之間的和諧依存關係,要因地制宜,也要經濟有效,舉例來說,在農村和水保之間,就要配合既有的地景,建立「景觀中的農村」,而非建造「農村中的景觀」。
他也提到,在成熟社會的水保觀念應是「首重養護,再談興建」;同時國內近年來也開始注重使用生態工法,一些水保措施如污水生態淨化池、草溝景觀、枝幹式護岸工法、植生演替科技應用等等,除了幫助許多農村社區再生,野溪整治外,也達到治山防災的功能。
而上述概念除了專業人員需有所體認,其實也需要教育社會大眾,結合社區民眾,一起自主防災,同時達到注重生態、節能減碳的社區營造。
台北水源局表示,目前局內相關治理工程也儘量以生態工法、就地取材方式進行,並以「保育、安全、生態、永續」的思維永續經營水源區。
台北水源局在新店區廣興里鋪排塊石護岸,保護河岸,避免沖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